“落花人独立,微雨燕双飞。”古装剧《微雨燕双飞》正在热播。该剧由导演王威执导,张楠、王玉雯、孙艺洲、赵英博等主演,讲述了茉喜与凤瑶这对姐妹历经坎坷相互扶持,在逆境中始终坚守内心正义,相伴成长的故事。令观众印象深刻的是,剧中服化造型融入缂丝、柿漆等传统工艺,以华丽的服饰、纷繁的妆发彰显传统文化魅力。
(资料图)
导演王威:服装造型参照唐末期古画
从励志美食剧《尚食》到民国情感剧《传家》,导演王威告诉记者,全剧以唐末期的古画作为参照,翻阅了大量资料,尽量把人物还原到历史中去。“它讲的是唐末的一个民间故事。唐朝戏大多是展现宫廷的,大门大户的,这次是从小人物出发,以小人物做基础来展开故事,这也是这部剧比较独特的一个地方。”王威透露,该剧从摄影构图、美术场景到人物服饰造型、头饰妆容,剧中300多个场景、1700套服装大多参考古画。“比如‘小家篇’白家一行去吴相府赴宴场景,就参考了《韩熙载夜宴图》。这也是美术老师和我们一起商量的基础色彩跟影调感觉。”
剧中主要角色茉喜为助万嘉桂出城,两人乔装打扮的帷帽,就取材于《捧帷帽仕女图》壁画;凤瑶前期整体造型参考《捣练图》,体现温婉可人的性格特点,压襟配饰用毛球花结替换传统金玉,更具民间烟火气。头饰妆容方面,头饰参考《簪花仕女图》,剧中人物发髻多用绒花、线花、绢花、玉石花等非遗技法,妆面则以古典文化为基底,凸显斜红妆、樱桃形唇妆等多样化美学。
《捣练图》局部,唐代女子穿襦裙
唐代女子流行穿襦裙,
但女乞丐就没必要了
黄强指出,《微雨燕双飞》中的女性人物多着襦裙,襦裙就是唐代女性的主要服饰,在唐代非常流行。唐代绘画《仕女簪花图》《纨扇仕女图》《捣练图》中,以及出土的陶俑,都有穿襦裙的形象。古代服饰有等级差别,上层社会的贵族、官员与底层社会的百姓,服饰穿戴是不一样的。从穿襦裙女子的形象分析,如《簪花仕女图》《捣练图》等人物都是宫中女子,宫中女子流行穿襦裙,但民间女子的穿衣戴帽不仅有款式的限制,还有服色的规定。对于贵族女子、命妇礼服有花钗礼服、钿钗礼服,对于普通女子来说,襦裙也是她们的礼服,而底层社会女性,没有条件穿襦裙。黄强表示,剧中第一集衣不果腹、衣衫褴褛的女乞丐穿着襦裙,那就穿错了。即便原本大户人家出生,家道中落,如果有件襦裙,估计也会典当换一碗饭菜。
唐代梳半翻髻着低胸襦裙女子
黄强介绍说,唐代襦裙有形制与穿着要求,往往配与长二三米的披帛。披帛通常以轻薄的纱罗为之,施于晕染,或施于彩绘,上面印有各种图案。披帛又称领巾,形制有两种:一种为横幅较宽,长度较短,披在肩部,类似披风;另一种横幅较宽长度则长至二米以上,将其缠绕在双臂,行走时酷似两条飘带,《捣练图》中女性都是这样的穿戴。《酉阳杂记》记载天宝末年杨贵妃的领巾被吹落,说明披帛的质地为纱罗,轻薄,可以被风吹落。唐代女子流行襦裙搭披帛,要的就是这样飘逸的效果。他指出,《微雨燕双飞》茉喜的着装内着襦裙,外套短衫,这样的穿着不符合襦裙的穿着法则。唐代有短衫、袄,与其他裙子搭配,但是襦裙搭短袄,襦裙低胸领被掩盖了,失去了搭配披帛带来的视觉美感。
唐代梳稿髻,着斜红妆的木俑
追剧看唐代多彩妆容、花钿
令观众印象深刻的是,《微雨燕双飞》中的女性妆容,模仿唐代妆容,贴花钿。黄强表示,唐代有时世妆、宫样妆、内家妆、红粉妆、芙蓉妆、酒晕妆、桃花妆等,唐代天宝年间女流行一种妆饰,梳椎髻,画八字眉,不施朱粉,以乌膏点唇。白居易《时世妆》:“出自城中传四方。时世流行无远近,腮不施朱面无粉。乌膏注唇唇似泥,双眉画作八字低。妍媸黑白失本态,妆成尽似含悲啼。圆鬟无鬓堆髻样,斜红不晕赭面状。”《上阳白发人》亦云:“小头鞵履窄衣裳,青黛点眉眉细长。外人不见见应笑,天宝末年时世妆。”
桃花妆流行于唐代青年女性之中,先施白粉,再以胭脂涂抹双颊,色浅而艳,宛如桃花。唐代宇文氏《妆台记》说:“美人妆,面既师傅粉,复以胭脂调匀掌中,实施之两颊,浓者为酒晕妆,淡者为桃花妆。”1972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的唐代屏风画《弈棋侍女图》中就有这样的妆容。
花钿不是唐代才有的,但是唐代女性善于用花钿装扮。花钿以金、银等制成花形,用鱼鳔胶或呵胶粘贴额头、两颊,还有鸟、鱼、鸭形状,新颖美妙。唐代李复言《续玄怪录·定婚店》说韦固妻“眉间常贴一钿花,虽沐浴、闲处,来尝暂去”。唐代色彩有红、绿、黄,并以使用红色为居多。绿色的花钿叫翠钿,张萱《捣练图》中妇女的花钿是绿色的。杜牧《代吴兴妓春初寄薛军事》云:“雾冷侵红粉,春阴扑翠钿”,温庭筠《南歌子》:“脸上金霞细,眉间翠钿深”。黄色的花钿如温庭筠《南歌子》:“扑蕊添黄子,呵花满翠鬟。”成彦雄《杨柳枝》:“鹅黄翦出小花钿,缀上芳枝色转鲜。”
唐代女子额饰花钿,两颊涂抹胭脂的桃花妆
唐代的妆容还流行额黄,又叫鸦黄,即在额间涂上黄色。额黄起源于南北朝,在唐朝盛行。初唐卢照邻《长安古意》有云:“片片行云著蝉鬓,纤纤初月上鸭黄”,李商隐《蝶三首》也说:“寿阳公主嫁时妆,八字宫眉捧额黄”,温庭筠《偶游》吟出“额黄无限夕阳山”,皮日休《木兰后池三咏·白莲》则说:“半垂金粉如何似,静婉临溪照额黄。”唐朝牛僧孺在《幽怪录》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。额黄至宋代时还在流行,宋代诗人彭汝励《妇人面涂黄而吏告以为瘴疾问云谓佛妆也》歌曰:“有女夭夭称细娘,珍珠落鬓面涂黄”。
许多人还记得2018年刘亦菲在迪士尼真人版《花木兰》中引发争议的造型,就是额黄妆,可惜当时许多人接受不了。《微雨燕双飞》剧中也展示了唐代的一些妆容、花钿,多多少少让观众对于唐代的妆容有了了解。
唐代乌蛮髻
唐代女性发髻繁多,
厨娘头戴高髻任性了
看完妆容看发型,黄强告诉记者,唐代女性的发型非常丰富,有半翻髻、交心髻、百合髻、百叶髻、抛家髻、两丸髻、愁来髻、长乐髻、平蕃髻、慵妆髻、翔凤髻、归顺髻、凤髻、宝髻、峨髻、丫鬟、佛髻、双鬟望仙髻、闹扫妆髻、九骑仙髻等。
像《微雨燕双飞》中就出现了唐代多种发型,如抛家髻、丫髻等。唐代初年非常流行半翻髻,其形状如同翻卷的荷叶,梳发时自下而上,掠过头顶,然后朝一侧翻转,其发髻高耸向一侧倾斜。中晚唐流行抛家髻,其造型紧贴面颊,两鬓抱面,一髻抛出。《新唐书·五行志一》记载:“唐末,京都妇人梳发以两鬓抱面,状如椎髻,时谓之‘抛家髻’。”《簪花仕女图》中仕女梳峨髻,元稹《李娃行》有云:“髻鬟峨峨高一尺,门前立地看春风”,李贺《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辞》曰:“金翘峨髻愁暮云,沓飒起舞真珠裙。”
唐代蝉鬓
黄强也指出,唐代女性发型很丰富,《微雨燕双方》也复原了若干唐代发型,但唐代发型款式虽然众多,但是不是任意一款发型都适合所有女性,而是有所区别。“底层社会人群不能违规梳理贵妇、宫女的发型。厨娘靠手艺,体力为生,与宫女身份不同,与贵族、命妇身份悬殊大。我们从唐代人物俑中所见的发型,其人物固然是唐代女性的代表形象,展示的大多是贵族、宫女、仕女,而不是厨娘这样的底层人物。”剧中吴相国府设宴,厨房忙烹饪,属于日常工作,不会着襦裙,梳高髻。黄强说,“即便贵族女性,起居日常,并不是都是梳高髻,贴花黄,点花钿,着盛装的。内外有别,日常起居素面朝天,简装,符合生活习惯;至于外出礼仪活动,盛装华服,勾描妆容,那也是必须的。试想厨娘调羹烹饪,头戴高髻,脸上涂粉,还怎么在炉火边操作?不怕脂粉落入菜肴中吗?因此,厨房高髻,大概率是电视剧要的视觉效果,并非实际情况。”
唐代轻便铠甲
吴相国府甲兵着裲裆甲,出错了
剧中吴相国府除了佣人、杂役,还有府兵,王府、相国府养兵丁是正常的,国家制度允许,不过兵丁人数很少,尚不能构成类似明代王府数千上万数量的私人武装。在《微雨燕双飞》中相府的府兵穿的裲裆甲出现在魏晋南北朝,到了隋代尚有裲裆甲,但是唐代不用裲裆甲。《唐六典》记录唐代铠甲有13种:“甲之制,十有三,一曰明光甲,二曰光要甲,三曰细鳞甲,四曰山文甲,五曰乌锤甲,六曰白布甲,七曰皂绢甲,八曰布背甲,九曰步兵甲,十曰皮甲,十有一曰木甲,十有二曰锁子甲,十有三曰马甲。”
那唐代士兵穿什么呢?黄强表示,唐代将士穿明光甲居多,其形以十字形甲带系于胸前,左右各有一块圆护,肩部有披缚,腰下左右各有一块膝裙,小腿部位又有吊腿。唐高宗时,明光甲前身分左右两片,每片在胸口处有圆形护镜(即护心镜),铠甲背部连成一片,前后两甲以系带扣连。披缚做虎头状,唐中宗时做龙头状。
黄强还说,唐代之前,以及唐代之后,裲裆甲其制不衰,多用于仪卫。其具体样式略有变易,通常以彩帛为之,表面绘绣图纹,常用纹样有狮子、瑞鹰、瑞麟、瑞牛、瑞马、辟邪、白泽、犀牛等。唯独唐代不用裲裆甲,唐代没有裲裆甲,吴相国府兵甲穿裲裆甲就错位了。
(来源 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 记者 张楠)
下一篇:最后一页
X 关闭
- 1《微雨燕双飞》里看华服美妆,服饰专家:唐代时尚不是所有人都拥有
- 2动态焦点:海口秀英区联合整治餐饮安全
- 3当前资讯!照烧黄焖鸡速冻怎么做?
- 4蔚来能源与中海炼化合作 共建充换电网络 实时焦点
- 5环球看热讯:烧烤店请亲戚孩子帮忙被罚2.5万,理由:雇佣童工
- 6618 收官:打造金融消费大生态,民生银行助经济活力释放
- 7满堂脚手架要包括哪些构件_满堂脚手架计算规则是什么 当前关注
- 8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组织官兵开展全要素实弹射击考核|报道
- 9世界资讯:青岛地铁发布运行公告:6月26日起3号线清江路站C出入口临时关闭
- 10浙商银行再斥23亿元买楼,一董事反对称“资本耗用应优先聚焦于生息资产” 当前动态